監督之聲 (七):勸人悔改(指正錯謬的人)

讓我們以慈悲的香膏彼此幫助吧,沒有人可以只靠自己一個人找到幸福。

監督之聲 (一):探訪及關懷病人

監督之聲 (二):施予飢餓者食物和帶給飢渴者飲料

監督之聲 (三):裸者衣之,囚者慰之

監督之聲 (四):旅者留之

監督之聲 (五):埋葬亡者

監督之聲 (六):教導愚蒙和解人疑惑

救恩史向我們展示天主的仁慈,如何不斷地與人類的軟弱交織在一起。就像一位母親滿房子追著最小的孩子,避免他傷著自己,天主也不斷地在歷史的進程中指引著人類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感受到這份指引,天主眷顧的雙手。也因此,我們人生道路中數不清的跌倒和錯誤,皆轉化成了與主相遇的良機。

勸人悔改(指正錯謬的人),我們在聖經中讀到,每一次我們人類行惡施暴,吾主都不斷地實行這一端神哀矜。選民的歷史是這神聖眷顧的明顯體現。很多時候,上主可以遺棄不顧,但,透過懲罰或先知的教訓,祂總是會回頭將人引回祂身邊,讓他們繼續走上救恩的道路。

天主聖言降生成人,給予天主慈悲一個人性的面容:耶穌的面容。天主為了逐個尋找我們的靈魂,成了我們的兄弟:他接受我們的境遇、個性和天賦,無論多寡。在福音中,我們看到耶穌為了使人走正道,不乏責備及糾正他人。這不只限於反對祂的法利賽人,也包括祂身邊的朋友:當伯多祿希望阻止祂受難時,祂甚至極為嚴厲的斥責他。而當馬爾大為了家務過分操勞時,祂也輕柔地責備她。吾主曉得對每個人最恰當的語調和措辭。

追隨主耶穌的榜樣,我們要記得,正直真誠及不羞辱人的手足規勸,從教會起初就是我們彼此幫助的工具。聖保祿給迦拉達人的信中說:「弟兄們,如果見一個人陷於某種過犯,你們既是屬神的人,就該以柔和的心神矯正他;但你們自己要小心,免得也陷入誘惑」。宗徒在這裡跟我們說的,不外乎就是耶穌的誡命:「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,去,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,規勸他;如果他聽從了你,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」。

因此,手足規勸是全體基督徒的責任。當有人為了我們的益處,給我們一個提醒,我們應該從中看到天主神聖的慈悲透過人,指引我們走上正途。雖然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會感覺有些不舒服。驕傲可能讓我們反抗,找些容易找到的藉口。但如果我們在這個提醒中看到天主的臨在,我們就會感恩,因為有人費了心思,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問題。

不要低估了慈悲的力量,因為如果我們以謙虛來接受手足規勸,我們可能鞏固了一段關係,加強了友誼,躲避了未來的麻煩,甚至開始了新的一段人生

數年前,教宗本篤十六(我們真應感謝他)就這種愛德的表現說過:「今天我們比以往更注重人的物質和健康的需要,但對於手足之間的精神責任就閉口不言了」。他又說:「在罪惡面前,我們不能沉默。我指的,是某些基督徒的態度:他們或是看人臉面或只是好逸惡勞,隨波逐流,忽視了對他弟兄們的責任,沒有守護他們遠離相反於真理和正道的思、言、行為」。

因此,我告誡你們大家,也告誡我自己,當我們透過手足規勸幫助他人時,我們一定要滿懷愛德和明智,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式。如此我們才不會對我們的弟兄姐妹造成無必要的傷害。聖保祿自己也勸誡迦拉達人要「溫柔地」勸人悔改。做好手足規勸,首先要在天主的臨在中思考一遍,祈求聖神將合適的話語放在我們口中,並使我們滿懷純正的意向。

我們可能有一種誘惑,以為我們的勸誡會落空,或這個人不會奮鬥也不會改變,或是他的問題跟我們沒有關係。但事情絕不是這樣的。我們在教會中共同組成一個身體,他人的錯誤應該喚醒我們的慈悲心,喚醒我們以愛德幫助他人的需要。這些錯誤不應使我們變得過於喜歡批評或對他人感到不恥。

規勸也得仰賴時間的因素:聖寵的效用是確實的,然而人總是需要時間來達成生命的轉變。讓我們回想,即使耶穌已經向伯多祿清楚及堅決地宣示祂將被處死,伯多祿仍不願接受此一事實。他需要時間,一步一步地看到耶穌的犧牲是天主的聖意。

有時候,可能我們指正了某人,他的行為卻沒有因此而改變。此時,我們應該為這個人祈禱,因為祈禱是幫助他人的第一步。慈悲的種子已經種下,卻還需要祈禱、耐心和溫情去灌溉,如此這棵種子才會發芽結果。

手足規勸同時也是遏制閒話和嘲諷的良丹。這些閒話很嚴重的破壞家庭和社會關係。在這慈悲禧年,我們可以試試這個定志:避免對任何人有任何微小的批評,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,長上或屬下,認識的或不認識的。可能看起來不容易,因為一整天下來總有很多摩擦和誤解;但只要我們真的去做,有天主的幫助,我們可以藉著避免衝突,給予實際正面的忠告,播下平安的種子。

讓我們以慈悲的香膏彼此幫助吧,沒有人可以只靠自己一個人找到幸福。我們要體會他人的奮鬥,也讓我們祈求天主,使我們謙虛並滿懷感恩的心,接受他人的規勸,也使我們對他人的規勸始終充滿溫情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