監督的信(2015年11月)

監督提到煉獄裡聖靈魂需要我們的祈禱,和「萬民四末」的真理:「因著基督,基督徒的死亡就含有積極的意義。」

2015年11月1日,羅馬

我摯愛的孩子們,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!

昨天你們的一群兄弟在聖尤金大殿領受了執事職務,這使我十分高興。他們為了監督團——基督奧體活生生的一部份——的使徒工作,而奉獻自己。我的這些兒子將全心服務教會,她多麼需要如聖施禮華所渴求的聖職人員:努力追求聖德、學識、喜樂和具有像運動員精神的靈修生活。讓我們熱切地祈求天主,世上各教區永不缺少聖潔的修生和司鐸這恩典。

這個月份的開始,即想起諸聖相通的真理,真令人安慰。我們今天特別追憶已在天國與至聖聖三同享福樂的諸聖們,而明天我們要特別為仍在煉獄裡淨化的信友祈禱,他們也能成為我們的好友。

回想起我們父親在那天的虔敬之心,感謝教會代行的部分善功,他切願那些因罪過受暫罰的神聖靈魂,獲得全部寬赦,而得進入天堂與天主在一起享永福。他迫切的感受到他們極需慈悲、愛德的善功,於是建議在主業團內,要為已亡的子女、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、協助人,及所有去世的人經常奉獻彌撒聖祭、領受聖體和唸玫瑰經,好讓他們得到永遠的安息。讓我們慷慨地以喜悅,祈禱和補贖的精神奉獻一切代行善功,和我們認為是好的,特別是奉獻盡善盡美完成的工作。

聖保祿提出一個恰當的建議:「我是天天冒死的。」(Cotidie morior) [1] 每天我死於罪惡,好能與基督一同復活。聖施禮華採用了保祿宗徒的建議,邀請我們經常默想我們塵世生命盡頭的事件,渴望盡可能準備好去見天主。面對死亡無人例外,許多人因為畏懼而盡可能把它忘掉,但為有信仰的基督徒則不該如此。「為別人而言,死亡是他們的絆腳石,使他們恐懼。為我們而言,死亡——永生——是鼓勵和動力。為他們死亡是終結;為我們卻是開始。」 [2]

然而,這一步有時令人十分驚駭,特別當它發生在意想不到的時刻,或當人還年輕前途充滿希望時。教宗論及這些情況時說,為許多人而言,「死亡像黑洞般吞噬了家庭生命,為我們完全沒法解釋」。 [3]

但是我們不可以忘記,聖經指出:「因為天主並未造死亡,也不樂意生靈滅亡。」 [4]受造的人是可朽壞的,但智慧和全能的天主,原本預定人不會死亡,假如原祖父母愛了祂並忠實地服從天主誡命的話。可是,他們卻接受了誘惑者的欺騙,帶來顯而易見的後果:「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,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;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,因為眾人都犯了罪。」 [5]。

我們父親在這方面的各種看法,給我們許多幫助和安慰。譬如,他曾寫道:「死亡之來,不可避免。所以,把我們的生存,集中於現世生活,實在是太空虛,太膚淺了。環顧四周,有多少人在受痛苦的煎熬。有些人受苦,是因為生命行將結束,要跟它告別,使他們感到痛苦。另一些人受苦,是因為生命苟延殘喘,使他們難以忍受下去。這兩種情況,都不能容納他們所持錯誤人生觀的空間,因為他們錯把人生在現世經過的旅程本身,當作了人生的目的所在。我們必須把這種錯誤的想法,置於腦後,使自己立足於另一種想法:一種永恆的想法。為此,務必要作徹底的變革,把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向動機,都全盤倒空。自我中心的意念,一逝而去。我們的意念,必須重新於基督內,因為基督是永恆的。」 [6]

只需以信德的眼光凝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,我們便能覺察到這奧跡。《天主教教理》這樣教導:「因著基督,基督徒的死亡就有了積極的意義。『為我,生活原是基督,死亡乃是利益』(斐 1:21)。『這話是確實的: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,亦必與祂同生』(弟後 2:11)。這裡正道出基督徒死亡的基本新穎處:通過聖洗,基督徒已在聖事的方式下『與基督同死』,為活出新生命;同時,如果我們在基督的恩寵內死亡,這肉身的死亡完成『與基督同死』,如此也使我們在基督救贖行動中完全與祂合為一體。」 [7] 有一位成員的母親臨終前以極大的信德說:「如果多年來,我每天都在聖體裡與祂共融,我主怎能不接納我呢?」雖然這樣說不是絕對正確,但其中的確有些道理。

切確的信德連同望德和愛德,肯定有能力去除那籠罩人生最後一步的悲傷和恐懼的面紗。此外,一如許多聖人離世時,清楚地證明信德能讓人安詳地接受死亡,因為人要與我們的主相遇。「不用害怕死亡。從現在起,接受它吧,慷慨地接受,任憑天主要在什麼時刻,用什麼方式,在什麼地方。不要懷疑,你的天父將給你最適合的時刻,方式和地方。歡迎死亡——我們的姐妹!」 [8]

這些是基督教教導和行為上傳統的反省。不消極,也不會引起任何非理性的恐懼,反而對天主充滿信賴,懷抱神聖赤子的敬畏之情。具有超性和人性的寫實,從信德的立場清楚顯示出信仰的智慧,給予人靈安寧和信任。

我們父親教導我們從默想「萬民四末」中作些實際的結論。有一次,他在教導一群年輕的孩子時說:「我們不該冷漠無情地面對這些事。我不想你們任何人死掉。我主,留下他們,不要把他們接到祢身邊。他們還年輕,而祢在世上只有極少數的工具!我祈求我主俯聽我…。但是死亡在任何時刻都會發生。」 [9] 他結論:「思考死亡給我們客觀的良心省察。這是意志的反叛和傲慢心靈的良藥!愛死亡,並深信不疑地告訴我主:以什麼方式,在什麼時刻,在什麼地方,聽隨祢的意思。」 [10]

顯然死亡這事實是難以接受的,尤其是我們摯愛的人:父母、子女、配偶、兄弟姐妹…的死亡。不過,靠着天主的恩寵,「在基督復活的光照下,祂決不會離棄任何一個天父託付給祂的人;我們可以把那死亡的『刺』拔出,如同保祿宗徒所說(格前15:55)。我們可以阻止它毒害生命,將我們的感情變為虛無,使我們墜入更加黑暗的深淵。」 [11] 絕對肯定的是:我主要我們同祂一起,喜悅地在天主的臨在中面對祂。我們有否虔誠地祈禱:「主,我在尋求你的儀容。vultum tuum, Domine, requiram. [12] 如同我們父親一樣?

在那些時刻常有悲傷作伴,但如果信德在基督徒家庭中深深紮根,它們會成為(事實上,亦經常如此)強化每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聯繫。「因這信念,我們可以彼此安慰,知道上主已一次而永遠地戰勝了死亡。我們的至親沒有消失在虛無的黑暗中,望德向我們保證他們在天主良善和有力的手中。愛比死亡更強而有力。因此,我們應該增長愛情、使愛情更為堅固,愛就會保護我們,直到一切淚痕被拭去,『再沒有死亡、悲傷、哀號和苦楚』的時候(參閱默21:4)」。 [13]

基督徒的這觀點,為那困擾著人的恐懼,提供了真正的靈藥,因為他們知道生命是短暫的。同時,十分自然的,正如我所說的,在我們所愛的人面對死亡時,在他們離開時,我們會哭泣。在耶穌復活祂所愛的朋友拉匝祿之前,也為他的死而流淚。但我們不要太誇張,因為,聖施禮華這樣說:對實踐信仰的基督徒,「死亡意味著去參加婚禮。」他還指出:「當別人告訴我們:『新郎來了,你們出來迎接吧。』ecce sponsus venit, exite obviam ei (瑪25:6),我們祈求聖母的轉禱。『天主聖母瑪利亞,求妳現在和我們臨終時,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。』等著看吧!在死亡的時刻,你帶著微笑!沒有懼怕的鬼臉,因為瑪利亞將會張開雙手來迎接你呢!」[14]

每當我主召回我們父親一個年輕的孩子時,他會像孺子般「抗議」,並深感哀傷;然而,他隨即便接受天主的聖意,因為祂知道對我們甚麼是最好的。他祈禱說:「在一切事上,願至聖、至公、至愛的天主聖意,永遠得到奉行,受到讚美,受到舉揚,阿們。阿們。」Fiat adimpleatur…![15] 之後他便感到安寧。

所有這些想法應該時常與天主的全能,和祂必讓我們得到永生的念頭連在一起:「生命只是改變,而非毀滅。vita mutatur, non tollitur. [16] 讓我們確知我們與天主緊密結合,並依靠著慈母教會的助佑,在我們最後的時刻,賜予我們這樣思考:「主,我相信我會復活;我相信我的身體會重新與靈魂結合,永遠與祢為王:因祢無限的功績,因祢母親的代禱,因祢展示給我高於一切的愛。」 [17]

我的子女,讓我們盡一切所能把這喜悅和穩固的信仰傳遞下去。讓我們每天為那些為天主奉獻靈魂的人祈禱,祈求他們在那時刻,因着聖母的轉求,向天主賜予他們充沛的恩寵開放。我們要繼續為世上所有家庭的聖潔祈禱,讓不久前才結束的世界主教會議的結論,促使世人忠誠地跟從天主銘刻於婚姻和家庭的核心救恩計劃。

我要你們仔細品嘗聖教會的智慧,她把諸聖節與追思亡者日編排緊靠在一起。仔細回味那充滿本月和整個禮儀年的天上喜樂。

我以深情祝福你們,

你們的父親,

+ 浩偉

附言: 我即將去納瓦拉大學做手術。會與你們團結在一起,並希望你們以祈禱來支持我。

──

[1] 格前15:31。

[2]聖施禮華,《道路》,738。

[3] 教宗方濟各,公開接見,2015年6月17日。

[4] 德1:13。

[5] 羅5:12。

[6] 聖施禮華,《犁痕》,879。

[7] 《天主教教理》,1010。

[8] 聖施禮華,《道路》,738。

[9] 聖施禮華,默想筆記,1948年12月13日。

[10] 同上。

[11] 教宗方濟各,公開接見,2015年6月17日。

[12] 參閱詠26[27]:8。

[13] 教宗方濟各,公開接見,2015年6月17日。

[14] 聖施禮華,家庭聚會筆記,197年6月23日。

[15] 聖施禮華,《鍊爐》,769。

[16] 《羅馬彌撒經書》,追思亡者頌謝詞

[17] 聖施禮華,默想筆記,1948年12月13日。